《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课程代码:5011001(2)
开设时间:第1-2学期 课 时 数:48学时
课程学分:3学分
一、课程概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课程,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可或缺的课程。课程主要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本课程主要内容是高职学生应当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具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功能,不仅帮助学生把握基本原理,坚定理想信念,更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努力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充分发挥理论的力量,培养学生科学地认识和分析复杂社会现象,提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教育部规定48课时,其中理论有36课时,实践有12课时,共计3学分。
二、培养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2.掌握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明确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能够使用正确思想政治术语表达思想政治观点。
2.能够有历史思维、大局思维、明辨是非。
3.能够运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对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现状和社会现实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判断能力。
4.具有初步调查研究能力。
(三)素质目标
1.能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认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
2.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和地位。
3.具有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备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建设者所应有的基本政治素质和相应的能力。
4.能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添砖加瓦。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一)与前续课程的联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使学生具备了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能力。本课程继续在此基础上增强大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对当下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建设情况的了解,增强对马列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道路的自信、制度的自信及文化的自信,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社会调查研究的能力。
(二)与后继课程的关系
为学生后续课程“形势与政策”奠定基础,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根据课程设计的要求,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解为14个项目。
表1 课程项目结构与学时分配表
序号 |
项目 名称 |
项目 内容 |
主要教学知识点 |
学习目标 |
理论课时 |
实践课时 |
1 |
导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提出及其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及其关系;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和方法。 |
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及其理论成果,掌握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和方法。 |
2 |
0 2 |
2 |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
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社会革命和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领会实践和理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规律,提高将自身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的自觉性。 |
6 |
23 |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基本内容;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历史意义。 |
领会中国革命的艰难,学会运用科学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抗挫能力。 |
6 |
2 |
4 |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过程及经验 |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路线;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
领会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必然性,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
4 |
2 |
5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
学会从挫折中吸取教训。 |
4 |
1 |
6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发展过程 |
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内在逻辑 |
4 |
1 |
7 |
邓小平理论 |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历史地位 |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
领会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和意义。 |
4 |
2 |
8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 |
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 |
4 |
1 |
9 |
科学发展观 |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主要内容 |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
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增强科学发展的信心并积极实践。 |
4 |
1 |
注:另外12学时的实践课时通过指导学生使用马院教师团队编写的教学手册,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五、教材的选用
1.教材选取的原则
课程使用教育部指定目前最新教材,由本书编写组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由于随着党和国家政策的调整,教材会不定期修改,教学须采用最新版。
2.推荐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年版)
3.参考的教学资料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要点和教学设计(高职高专版)
(2)教研室在推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实践中,编写了校本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问题导向指导书》。
(3)音像资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团队的每位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积累了大量图片、视频资料,通过感官激发和各种真情、真景、真事、真人的介绍和描述,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触动和思想上的感悟。如《今日说法》《焦点访谈》《道德观察》《感动中国》《面对面》《开讲啦》《青年中国说》《中国工程》《美丽中国》等。
六、教师要求
承担课程的专任教师共有8人,其中讲师7人、助教1人,博士2人,都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丰富的课程教学经验。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及职称结构来看,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体现中青结合的人才梯度,教学经验丰富,专业化程度高。
1.本课程理论性较强,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从社会现实、学校环境和学生实际出发,开展案例教学,避免空洞说教。
2.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创设一些模拟场景,帮助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获得感。鼓励老师们专题化教学、情境化教学、项目化教学、生活化教学,并将这些教学方法融入到BOPPPS教学模式中。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学习通,课堂派,蓝墨云班课、优学院等教学信息化互动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七、学习场地、设施要求
1.教学条件
本校的概论课是校第二批精品课建设项目,经过多年的发展各项教学条件都逐步完善。
2.课堂教学条件:教学楼每一间教室均为多媒体教室,大中小等不同规模的教室可满足不同的需求。
3.实践教学条件:同虎门海战馆、袁崇焕纪念馆、东纵纪念馆、江西兴国将军园等省内外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将进一步扩展合作单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
4.数字化教学资源:依托学校乐学在线平台,建立了本课程的课件库、习题库、教案库、视频资料库等教学资源,并不断更新完善,为学生的拓展学习提供了条件。
八、考核方式与标准
表2 考核方式与标准
考核阶段 |
考核内容 |
考核形式 |
成绩比例 |
过程考核 |
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出勤 |
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实践活动项目、乐学在线学习等 |
平时成绩(出勤+课堂表现+实践活动)70% |
期末考核 |
课程综合知识的掌握 |
期终考试、闭卷考试、在线考试 |
闭卷考试30% |
表3 项目(过程考核、期末考核)评价标准
项目编号 |
考核点 |
考核标准 |
成绩比例(%) |
优 |
良 |
及格 |
1 |
考 勤 |
8-10 |
7-8 |
6以上 |
10 |
70 |
课堂表现 |
16-20 |
14-16 |
18以上 |
30 |
实践活动 |
49-60 |
36-48 |
36以上 |
60 |
2 |
期终考试 |
85-100 |
60-85 |
60以上 |
100 |
30 |
合 计 |
100 |
(撰写人:王伟;初审人:车美娟;终审人:石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