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小设计”如何撬动“大战略”————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意设计与传媒学院联合举办师生思辨会

为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及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11月19日,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意设计与传媒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一期师生思辨会在人文艺术大楼举行。本次活动以“‘小设计’如何撬动‘大战略’”为主题,通过专题分享、师生对话、思维导图绘制等环节,深入探讨了包装设计专业学子如何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并在未来实现高质量就业等问题,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考。

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罗美琪副院长的主持下拉开帷幕。她指出,本次思辨会旨在打破思政课堂与专业课堂之间的壁垒,通过跨学科对话,帮助学生理解个人专业发展与国家战略的内在联系,解答成长困惑,明确奋斗方向。

来自创意设计与传媒学院“绿野梦想家”志愿服务队的学生代表张恩烯分享了团队参与“百千万工程”助农实践的宝贵经历。作为包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他们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深入东莞茶山、贵州铜仁、揭阳鳌江等地,为当地农产品设计包装,进行艺术墙绘,用专业特长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图一:学生代表张恩烯分享参与“百千万工程”的助农实践经历

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在分享各自的收获时指出,在“百千万工程”的助农实践中,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认识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重要意义,而且能够让深山好物被看见,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指导老师于露指出学生们在助农实践中,设计思维有了显著进步:“同学们的设计从‘感性直觉’走向‘系统逻辑’,对文化元素的转译更为精准,有的同学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审美判断体系。”许霞老师则看到了学生们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同学们从‘为作业而设计’转变为‘为社会而设计’,体会到了作为青年设计师的责任感。”

活动现场,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躺平”“佛系”心态,创意设计与传媒学院辅导员黎美珊老师从多角度分析了这一现象的成因:社会竞争加剧导致的焦虑感、物质丰富带来的满足感、以及对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关联性的认识不足。针对学生提出的专注力不足、难以坚持等问题,黎老师提供了具体建议:通过“物理隔离”手机、短时间专注训练、“小反馈+低门槛启动”等方法,逐步培养专注力和坚持习惯。

针对同学们在专业学习和个人成长中遇到的具体困惑,在场的专任教师给予了精准而温暖的指导。当有同学提出“觉得自己缺乏设计天赋,作品不够有特色”时,于露老师从方法论上给出了答案,她指出:“作品特色来源于对设计语言和表达方式的掌握。可以从理解色彩、构图、字体与材料这些基础开始,练习把抽象概念视觉化,同时注重作品的逻辑性和信息层次。”她鼓励学生通过多尝试不同风格来逐步形成个人风格。

面对“高职学生在激烈就业市场中如何找到竞争力”的疑问,许霞老师则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独特优势,她强调:“高职学生的竞争力,就在于实践多、动手强。现在的设计行业,比的是谁更懂社会、谁能解决实际问题。”她建议学生不仅要珍惜已有的真实项目经验,更要“多学习、多观察,保持热爱、勇于创新”,坚信只要有热情和行动,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为将来实现高质量就业打下来良好的基础

活动特别设置了思维导图绘制环节,引导学生从“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出发,探索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及其社会价值。这一实践环节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任何职业都能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个人成长与国家战略密不可分。

图二: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探索将小我融入大我的结合点

罗美琪老师在总结中强调:“要在贡献国家的过程中成就自我,既要有一身过硬的专业本领,也要有‘国之大者’的全局视野,二者缺一不可。”她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勉励学生:“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

本次活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专业与思政的融合,为学生们提供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迪。它不仅是一场思辨会,更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展示了设计专业学子如何通过“小设计”服务“大战略”,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一审:李静;二审:罗美琪;三审:石文斌)

上一条:惠州工程职业学院领导一行莅临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交流指导

下一条:“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与教学改革团队联合开展集体听课备课活动(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