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如何让一堂思政课有“知”又有“味”——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开展集体备课会

2023年9月21日下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于行政楼b507会议室组织开展2023年秋季学期第一次集体备课会,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此次备课会主题围绕“如何让一堂思政课有‘知’又有‘味’”展开。

邢文静老师进行说课

课堂上,与先辈们、时代楷模等人物们展开“时空对话”,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又一新的打开方式。“我会以‘时代楷模南仁东’案例一案到底,口述他的故事,并从他的经历当中逐一剖析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科学的人生观。此外还会运用案例,以问题推进,与学生展开对话,与先辈‘时空对话’,在对话中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并以此指导自身成长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第一章第一节主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理论的阐释。邢文静老师备课的总体教学思路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导”的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作用。她结合学生建筑智能、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专业特点,选取与授课专业息息相关的案例,强化学理阐释教学环节,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原理深入分析人生目的与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及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达到情感与认知的统一。

孙琳老师进行说课

增加教学语言的幽默性、趣味性,将知识点用贴近学生实际的游戏串联起来,是孙琳老师让思政课变得有“知”有“味”的重要方式。“让同学们在学习通匿名的形式畅谈对幸福的理解以及目前是否有令你感到不幸福的烦恼,鼓励其他同学帮助一起解决这些烦恼”,孙琳老师精心设置“出谋划策”课堂小游戏,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扰,正确面对人生矛盾。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思政课是可以帮助我们勇敢面对和处理各种人生矛盾的。孙琳老师的总体教学思路是让学生动起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她充分结合学生药学、护理、现代物流、文秘等专业特点,用生动的语言讲述“钟南山”、“大国工匠”等案例,帮助学生树立认真、务实、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研室老师们展开热烈的讨论

思政课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喜欢“品尝”,关键是要做出思政课的“味道”,这需要教师拥有好的“烹饪”技巧,调至出学生喜爱的“味道”。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的集体备课会将持续鼓励教师打造个人特色思政课堂,在如何让一堂思政课有“知”又有“味”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下去。

(一审:陈萃韧;二审:车美娟;终审:石文斌)

 

上一条:我校樊红潮在东莞市首届全民国防教育精品课决赛荣获二等奖

下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全体党员大会

关闭